查看原文
其他

​韩胜宝:“方方日记“换成“方圆日记“会怎样?

韩胜宝 南洋时评 2020-09-18

如果说,新冠肺炎在全球大流行的辐射力是史无前例的,那么,记录武汉封城的“方方日记”所产生的辐射力也是前所未有的。病毒蔓延时的战疫日记比起硝烟弥漫的战地日记,一点也不逊色,甚至还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日记史上的新纪元,可申请世界吉尼斯纪录。




而更为空前的是对此日记的褒贬和争议:追捧者把它捧上天,巴不得来个“众星捧月“;反对者把它打翻在地,恨不得再踩上几脚。


本人既不赞成”捧到天上“,也不赞成“打翻在地“,都太极瑞。陶渊明说的好:奇文共欣赏,疑义相与析。意思是说,遇到非常奇特的文章,大家共同阅读思考,品味出其中的奇妙与含义,遇到不同的观点大家共同讨论分析。因此,对“方方日记”还是阅读思考、讨论分析为好,大可不必追捧到天上,或追杀到地狱。


笔者对“方方日记“有欣赏的一面。时势造作家,作家写史诗。“方方日记“‘记录的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绝无仅有的特大事件,描述的是疫区武汉的生活百态,抒发的是一个作家的心灵感受。65岁的退休作家,心系疫区,关注民生,深夜伏案,笔耕不止,每日一篇,流量万千,难道不值得敬佩?!


笔者对“方方日记“也有遗憾的一面 ,总感觉日记里缺少点什么。笔者的目光久久停留在“方方日记“的“方“字上,突然悟到——它缺了一个“圆”。


讨论之一:何为“方圆”?


儒家认为,”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“,孟子这句话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事的格言警句。道家提出,“方(方角)而不割(损害),廉(棱角)而不刿(刺伤),直而不肆(放肆)。”老子主张顺势而圆,行方圆之道。兵家提出“以迂为直“,迂回即圆,而直为方。一部《孙子兵法》绘成一幅图,是圆的,是全胜图。


毛泽东“退出延安”,从中央高层到军队基层迎来一片反对声,呼声最大的是延安百姓,因为退出延安伤害最大的是当地百姓。而退出延安的战略方针换来了全中国的解放。如果把党内军内反对声和民众的呼声过度宣扬,甚至扩大化,就会严重影响毛泽东的大战略。武汉封城也一样,换来的是全中国抗疫的胜利。战争中局部的牺牲能获得全局的胜利,就是一个圆。



再拿武汉保卫战来说,中国军队浴血奋战,大小战斗数百次,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,毙伤日军25.7余万,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,改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格局,进入战略相持阶段。


如果过度宣扬此战国军指挥不当,自身消耗太大,乱象丛生,16军在大摆结业宴会等,使日本多次成功登陆,就会严重影响中国军民抗战到底的斗志,也贬低了武汉保卫战在二战史上的应有价值。以史为鉴。今天的武汉抗疫保卫战也是如此。


作为一名忠实的历史记录者,不能把目光锁定战争的局部,也不能仅盯住战争初期的乱象。战场上瞬息万变,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,尤其是突发的没有经历过的疫战。要说乱象,欧美在疫情爆发初期比中国乱的多。要以方圆之道来审视武汉封城出现的问题,方圆相济,方圆融通,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。


讨论之二:如果把“方方日记“换成“方圆日记“会怎样?


方方写的大都是武汉抗疫中的问题,有人称赞她是“带刺的玫瑰”,而这个刺则像”方”形上的四个角,缺少“圆“还像武汉吗?


诚然,方的不能说成圆的,圆的也不能说成是方的。但抗疫中的武汉真的不缺圆,即使武汉的方舱医院关上门也有圆的元素,就好像北京的四合院,”方正“的背后彰显中国大家庭的“圆华“。



武汉抗疫,可歌可泣。“方方日记“之所以被一部分人追杀,是因为方方只关注可泣的一面,忽略了可歌的一面。如果方方的笔触,在触及问题的同时也触摸武汉英雄的体温,日记是否会更加完美和圆满?


讨论之三:”方方日记“换成“方圆日记”会降低流量?


笔者认为,不必担心。网民和读者关心的是”方方日记“的平实而全面的记录。如果只关注问题,那真成问题了。再者,战场上发生的决策争议和局部问题抵不过战略全局,也抵不过英雄伟迹。抗美援朝是否应该出兵?时至今日仍有争议,但丝毫不影响魏巍写的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。它影响了几代中国人。



秀才不出门,全知天下事。方方宅家知民情,晓民意,发民声,不仅能听到民众的呼声,也一定能听到解放军进城的脚步声,一定能听到军用直升飞机在武汉上空的轰呜声,一定能听到来自全国各省2万多名医疗队勇士的宣誓声,一定能感受到武汉抗疫的火神山、雷神山、钟南山,还有《孙子兵法》“风林火山“的震撼声……


方圆融合,相得益彰。如果”方方日记“在记录问题的同时,把这些英雄的篇章一起记录下来,日记会更有历史的厚重感,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,更像一部抗疫史诗,也更有价值,更能流传。



然而,世界上没有假如,“方方日记“是方方写的,不会成为“方圆日记“。但是,武汉方圆9000平方公里,只有”方“,缺了“圆“,就不成武汉之方圆。况且,武汉封城的结局是圆满的,写武汉抗疫,怎么能缺了这个“圆“呢?


世界不可能只有“方”,没有“圆”。我们的人生也不可能只是“方”,没有“圆”。而文学又怎么可能只写“方”,不写“圆”呢?




韩胜宝,知名媒体人,孙子兵法全球传播第一人,CCTV国家宝藏《孙子兵法》《孙膑兵法》守护人,中国孙子兵法研究成果奖评委。现居新加坡。





南洋时评——南洋视角、深度观察、时政分析、财经盘点、历史回眸、环球热点评述。


【敬请关注:南洋时评】



点击阅读原文可参与随笔南洋论坛的相关讨论。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